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而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则需要以企业为载体,通过企业资金、设备、人员转化为具体的劳动产品,从而增加社会的总财富。
一、榆林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基本环境情况
近年来榆林市在全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三大建设中稳步前进。2011年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292亿元。榆林市委市政府在加快能源化工产业主体的发展,保护矿产资源、控制开采总量及规模、实行有序开发的前提下,加大资源转化力度,不断延长产业链,实施“三个转化”战略,推进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电力工业、材料工业和化学工业,实现由资源大市向工业大市和经济强市的转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产业,引进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建设与能源化工产业配套的装备制造基地,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榆林新型工业体系中强有力的一翼。目前,榆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数量上越来越多,从规模上是越来越大。2010年榆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为530家,2011年达到569家,这还不包括给省上直报的六家单位。
二、当前榆林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一)榆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亮点
1、R&D投入不断增强。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1757万元,比2009年增长了2.33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01%,低于2009年0.022%的比重;2011年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7492.6万元,比2009年增长了4.3倍;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210万元,比2009年增长了3.2倍。
2、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有所上升。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257人,其中女性26人,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3.02倍和1.36倍。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33.1人年,比2009年增长了31.35%。这一变化说明榆林市从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进行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人员逐步增强。
3、全部科技项目数,R&D项目数显著增长。2011年榆林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项目数84个,R&D项目数19个;2009年规上工业企业全部项目数69个,同比增长了21.7%,R&D项目数15个,同比增长了26.7%。
4、企业科技活动产出有新突破。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30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占申请专利比重为36.7%;有效发明专利13件,其中境外授权3件,取得新的突破;发表科技论文183篇,比2009年增长了2.45倍,拥有注册商标14件,其中有3项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填补了榆林市这领域的空白。
(二)、榆林市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1、创新主体动力不强,科技活动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很小。2011年榆林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569家,有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只有30家,比重仅为5.3%。大中型工业企业2011年75家,有科技活动的5家,比重为6.67%。而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48家,有科技活动的8家,比重为16.67%。由此可以看出,2011年与2009年相比,大中型工业企业单位数增长了38.3%,但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单位数却降低了37.5%,发展极不平衡。部分企业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对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2、创新人才资源短缺,科技活动人员占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很小。2011年榆林市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43359人,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仅有871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0.61%。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2011年从业人员总数为87961人,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为581人,占大中型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0.66%。而2010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平均值是3.5%,由此可以看出榆林的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远远低于去年全省的平均水平。
3、创新投入强度不足,企业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支出比例较低。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与2009年相比有了显著增长,但只集中在极个别大中型企业中,且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指标R&D经费的增长远滞后于企业主营业务的增长。201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为13434.8万元,2009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为10150万元,同比增长了32.4%。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1757万元,2009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527万元,同比增长233%。201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7492.6万元,2009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1405万元,同比增长433%。而这么大的增幅只集中到极个别企业中,像陕西省吴堡县黄河水泥有限公司2011年由于技术改造升级,企业用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就达4000万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29.8%。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一家企业2011年R&D经费内部支出1098.3万元,占2011年全市大中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62.5%。衡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指标R&D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2011年为0.01%,2009年为0.022%,很明显2011年R&D经费虽然同比增长了233%,但R&D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却下降了。这说明R&D经费的增长远滞后于企业主营业务的增长。2011年榆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科技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0.01%,远远低于全省2009年0.71%的水平;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力,企业对科技投入力度不够。
4、创新激励机制不优,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不高。当前榆林市现有科技政策还不完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在财税、信贷、政府采购、土地供应、配套建设等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传统的科研体制,导致科研人员忽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实际效益,自主创新产出能力不高;创新成果的保护机制和意识不强,企业和创新人员利益受到损害,影响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三、增强榆林市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总的来说,榆林市规上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极不均衡,科技创新活动只集中到极少数企业。企业自主研究与试验发展的各项指标远远滞后于榆林市工业企业的壮大发展及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还停留在原始资源的采集和传统的原料加工过程中,资源转化的力度不足,商品的技术含量少。“十二五”期间,榆林提出了以大调整推动大转型,大项目引领大跨越,必需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榆林这一创新战略作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点。
(一)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的新时代,所有企业都面临新的抉择,这就是必须要具有强烈的科技意识,懂得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重视科技活动的开展。但目前榆林市规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企业个数太少。其中部分企业认为自己是煤炭开采企业或是一般生产企业,不是高科技企业,不需开展科技活动;有的担心投资开展科技活动后收不回成本,不敢开展科技活动;有的认为自己的技术不算太落后,不开展科技活动在市场上也能维持一定份额,不必开展科技活动。凡此种种,都是对科技活动带来的好处认识不够,对科技发展形势不够明智,开展科技活动的意识不强的表现。另外部分企业决策人对开展R&D活动的作用知之甚少,这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制约因素,应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全面提高企业决策人对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科技活动、R&D活动重要性的认识非常有必要。
(二)加快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应尽快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切实增加科技经费投入,着力解决资金短缺的羁绊。科技投入不足是影响榆林市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掣肘,在加大政府科技资金投入的同时,应着手完善风险投入机制,激励企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虽然榆林市就科技资源的配置而言,企业所占比例较大,可以说已是科技投入的主体,但总量偏低,配置失衡,仍是需要继续努力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政府一直强调企业要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并出台了一些鼓励企业科技投入的政策措施,但并未产生十分明显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制度不完善,阻碍了企业创新活力的发挥。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市场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科技投入制度环境的营造,特别是应当围绕榆林市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高技术化,通过引资、合资、自筹等渠道,加大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
(三)加快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创新科技进步体制和机制,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资源配置、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和促进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引导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和规划,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权结构,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出资和参与收入分配政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研究、规划制定和公共服务,围绕市场需求确定科研方向和重点,引导企业参与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的实施,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的工作机制,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在全市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要把政府的组织力、科研机构的创造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融汇起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明确政策导向,通过资金、政策等引导机制,激励工业企业加大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研发投入,建立企业研发投入体系,确立企业成为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的主体。
(四)加快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自主创新,人才为先,人才为本。积极引导企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企业的技术人员同企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激励他们从长期发展的战略出发去不断地努力创新。企业内部要从改革分配制度人手,完善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重点要做好研发人才的激励,激发人才自我发展和流向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岗位。政府科研立项要进一步强调企业牵头,强化“产学研”导向,要激励创新人才向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流动。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业单位要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解决实际问题,待遇上适当倾斜,努力为他们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提供舞台。
指标说明:
1、R&D,即研究与试验发展,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应用研究:也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应用研究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
试验发展: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2、R&D人员全时当量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指R&D全时人员(全年从事R&D活动累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90%及以上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例如:有2个R&D全时人员(工作时间分别为0.9年和1年)和3个R&D非全时人员(工作时间分别为0.2年、0.3年和0.7年),则R&D人员全时当量=0.9+1+0.2+0.3+0.7=3.1(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