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经济即将迈入新发展阶段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12-07 17:26:46|栏目:陕南

人均GDP3000美元在经济学上是个重要的发展临界点。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往往会处于一个加速发展或者徘徊不前的局面,一方面经济发展具备了相当的基础,面临转型和发展的机遇,如果战略措施得当,会呈现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美景”;另一方面也将面对新的压力和挑战,如果举措失当,经济社会发展就会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2011年末,汉中人均GDP达到2935美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6.46元人民币计算),2012年突破3000美元已无悬念。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标志着汉中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就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新的发展动力。从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看,跨越“陷阱”,实现突破,自身存在发展优势,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具备的优势

(一)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汉中的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日益改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具备一定基础和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汉中累计实现GDP 1841.07亿元,比“十五”期间的844.73亿元增加了996.34亿元,总量相当于从“七五”至“十五”20年累计完成的经济总量。“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速为13.9%,比“十五”年均增速的9.1%提高了4.8个百分点,汉中经济发展增速呈现稳步提高的势头(见图一)。汉中人均GDP将由3000美元向6000美元的更高层次冲击,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黄金发展期、经济起飞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将会同步加速推进,汉中经济发展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汉中经济伴随总量的增长也不断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1992年汉中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越一产,1997年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一产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为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转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比重相应提高,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并且工业的比重高于服务业,这时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参照该理论,目前,汉中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前期,2011年汉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0%、41.3%、36.7%,同2010年相比,二产提高2.2个百分点。汉中所处发展阶段决定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仍将是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2011年,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15%、49.41%、27.43%,其中,工业的贡献率为39.81%。市委、政府确立的“工业强市”战略,不仅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特点,而且在实施中推动经济效果显著,以有色冶金、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引擎”作用必须加强,它也将会为汉中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提供长期有效支撑。

(三)投资拉动凸显优势。从经济发展阶段看,经济学家波特把经济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参照该理论,汉中投资率由2006年的36.7%上升至2011年的63.5%,经济正处在投资导向阶段。经验表明,投资在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支撑的同时,也会带来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上升,投资报酬递减的问题(见下表)。ICOR值越大,投资效率越低。就ICOR数据分析,现阶段,汉中经济增长还存在投资拉动的比较优势。纵向比较,2006年至2011年,汉中增量资本产出率波动不大,就2011年同2006年比较,ICOR仅仅增长了0.25,换言之,汉中2011年每完成1亿元GDP所需投资比2006年仅多出0.25亿元;与全省平均水平横向比较,2011年全省ICOR比汉中高出1.18,换言之,完成相同的GDP,汉中所需投资额比全省平均少投1.18亿元。汉中现阶段在省内具有较高的投资效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增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加快增长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四)消费水平逐年提升。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生活质量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大幅提高,反映居民消费核心指标的恩格尔系数基本在30%~40%之间。2011年,汉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019元和5283元,2006年以来年均增长18.1%和18.9%,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增加。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0%,进入了“30%~40%”这一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加快区间。从城乡居民调查数据看,在总的家庭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下降,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总量和比重均在增长。从消费品看,过去以家用设备为主的千元级、万元级的小康型消费,开始向以住房、家用轿车为主的10万元级的富裕型消费转型。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消费需求的加快转型,增强了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城镇化水平提高。伴随工业化的加快推进,汉中城镇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1年末城镇化率38.73%,比2006年末提高了8.2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建立和完善。截止2011年底,汉中11个县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市参保登记180余万人,参保率超过90%。医保政策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得到逐步提高,医保“一卡通”覆盖全市大部分县区。社会就业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年新增就业3.5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873人,“4050”人员再就业498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0%,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1亿余元,帮助1.4万余人创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83.6万人,创经济收入88.9亿元,年人均劳务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六)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汉中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设“陕甘川毗邻经济强市、特色鲜明文化名市、生态良好宜居城市”战略稳步推进。2011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分别比下降1.9%、5%、9.2%和1.35%。市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97.6%。境内汉江、嘉陵江干流各断面水质保持在区划的Ⅱ、Ⅲ类标准之内,汉江出境水质符合Ⅱ类标准、嘉陵江出境水质优于Ⅲ类标准。全市15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的23项指标合格率100%,全市湖库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汉中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环境和生态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总量仍显不足。目前,汉中经济规模较小,与省内部分地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省内看,2011年,汉中常驻人口占全省的9.1%,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5.3%,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汉中的经济总量跨上了新台阶,但占全省的份额始终没有大的突破。2011年,汉中的人均GDP水平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7.3%;汉中的财政总收入列全省第7位,其人均水平只及全省水平的27.4%。陕西省的GDP已跨越万亿元大关,陕北持续跨越发展力度不减,关中创新率先发展势头强劲,汉中同省内经济强市的差距有被拉大的危机。同周边市区比较,形势也不容乐观,2011年,四川省达州市GDP首次过千亿,超汉中364.35亿元,而在2010年仅超汉中市309.5亿元,差距在扩大。

(二)产业结构仍需提升。受到自然条件和历史沿革的影响,汉中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压力逐渐显现。2011年,汉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和粮食占种植业的比重大,林业、渔业和牧业发展仍显不足。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虽呈不断上升趋势,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较低,2011年,汉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达38.0%,而金融业的份额仅为7.4%。

(三)较快发展还面临各种压力。从生产要素看,近年来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一直呈上涨态势。从资源环境看,能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大,由于钢铁、建材等高耗能工业企业仍然是推动汉中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总量的扩大,必然带来能源的消耗强度的上升。从收入分配看,城乡居民收入间、社会行业报酬间差距明显。此外,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建设以及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医疗、教育、交通以及社会保障等成本也将大大上升。

三、措施和建议

(一)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是关键。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仍在复苏,但增长乏力渐成主调,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从国内看,各地都在抢抓历史机遇,寻求本地区在未来中国的战略定位,尤其是西部地区都确定了“十二五”时期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慢进也是后退”是区域间发展竞争的现实。从自身看,汉中经济发展处于新一轮的上升期,我们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要紧紧抓住各项国家政策出台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加速崛起。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过程中结构深刻变化所可能引发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居安思危,全力以赴保持汉中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是重点。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均GDP3000到6000美元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尤其是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业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要紧抓“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这一历史发展机遇期,充分发挥汉中地处 “西三角”经济区腹地的区位优势,加大外部产业引进力度,丰富经济产业组成,同时强化技术创新,把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加快构建完善全社会技术创新促进体系,与“循环经济园区”、“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先导性、战略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好优势产业的升级扩能工作,要鼓励医药化工、装备制造、机床加工、食品工业等大中型企业革新技术、延长产业链、丰富产品序列,提高产品附加值,将优势产业做成强势产业。做好传统行业的改造转型,针对有色冶金、水泥制造等高能耗企业要强力推进资源整合重组,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引进技术,控制排放,利用市场“看不见的手”,淘汰落后产能,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帮助企业转型。

(三)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导向。要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充分发挥其“一次分配”调节作用,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重,合理调节行业间收入差距;要通过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使之真正“市民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发挥好“二次分配”的调节作用,不断扩大就业和鼓励创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三类群体就业工作;要逐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和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能力。通过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壮大“中产家庭”数量规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