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总量效益双提升 发展实现新跨越

发布时间:2023-12-07 17:05:21|栏目:经济调查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全省工业战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央各项部署,深入实施“两大两化”发展战略,迎难而上,奋勇拼搏,深化改革,工业经济实现较快稳定增长、效益大幅提升、规模总量快速扩张,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助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保持主导地位,助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全省生产总值继2010年突破万亿大关之后,2011年已达到12391.30亿元,年均递增14.9%。工业增加值连续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和5000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5727.76亿元,年均递增16.8%,占GDP比重从2006年的44.1%达到46.2%。

二、工业发展规模快速扩大

近年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态势。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标准由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了2000万元,截止201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3408户,比2006年末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单位数增加1952户;完成工业增加值5459.58亿元,比2006年末增长2.5倍,年均增长18.6%,快于同期GDP增长3.7个百分点。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省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快、规模总量快速扩张的新时期。

三、经济效益实现了新突破

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3143.30亿元,与2006年末的863亿元相比,增长2.6倍,企业获利能力不断提高。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78.16%,同比增长25.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纺织工业2010年扭转了连续18年的亏损局面,实现了盈利,八大支柱产业历史性地全面盈利。

四、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三大产业拉动作用显著

八大工业支柱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化工工业、装备制造工业、有色冶金工业比重保持稳定,三大产业作为支撑陕西工业的基础,拉动作用显著。能源化工向现代化工产业迈进,一批先进化工技术成功开发,延长集团推进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发展,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油技术通过国家技术成果鉴定,已形成年产50万吨汽柴油产能。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西飞公司大力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舟700客机,陕汽集团成为国内卡车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西电集团成功进军核电、新能源、智能化电网等输配电新领域。有色金属加工能力大幅提升,钛、钼等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宝钛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的钛材加工基地,金钼集团钼采选冶炼能力达到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五、重点行业贡献突出,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2006年底我省仅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与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个行业产值超过500亿,至2011年底,38个大类行业产值均实现增长,已有9个行业产值超过500亿,其中,4个行业突破千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917.41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18.31亿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03.67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93.95亿元,分别比2006年提高7.4、1.8、1.1和2.4倍,4个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累计贡献率达到44.4%。

近年来,我省工业的发展能力迅速跃升,在统计的64种主要产品中,原煤、原油、天然气、十种有色、钢材、水泥、汽车产量稳定增长,2011年我省原煤、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

六、引领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迅速壮大

近年来,我省工业领域通过推进兼并重组、招商引资和引进战略合作者等方式,加快优势企业和优势资源的整合,大力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两大两化”的工业发展格局。培育形成了延长、陕煤化、陕有色、陕汽、秦川机床、比亚迪、西电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截止2011年末,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19户,比2006年增加13户,成为引导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引擎。19户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323.60亿元,实现利润878.33亿元,上缴税金682.62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9.0%、45.1%、41.1%,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显著。同时,一批大企业融资能力大为增强,金钼、西电、陕鼓先后上市,成为战略投资者,陕煤股份也即将上市。

七、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省对国有企业大力实施开放式重组战略,有效激活国有经济发展活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2006年到2008年,我省用三年时间完成了118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任务,一举扭转了在全国相对滞后的局面。2011年,国有企业单位数由2006年末的550户减少到247户,减少303户,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2483.1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7.5%,比2006年末下降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省中小型企业发展亮点突出,稳中趋好,发展规模跃上新水平,涌现出凌云、烽火、航天恒星等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在所属领域内占据了技术高地。同时,随着能源资源开发,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民间资本,造就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家。通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民营资本与专业经理人结合共同创建投资实体,已经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民营资本进入工业领域发展,成为推动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生力军,神光集团、威斯特集团的成功实践,开拓了我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新途径。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工业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的占比也在逐步上升,但是总体规模仍然较小,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方式粗放,工业总产值的全国位次原地不动,工业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目前,我省总体上已进入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新阶段,工业发展跃升到一个新水平,站在了一个新起点。我省要继续保持经济高位运行,工业仍是重要支撑。国内外新形势、新环境、新变化,对我省工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进一步提升工业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新的挑战和压力,也为我们抢占先机、实现加快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我省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抓住转型升级这个核心任务,发挥产业竞争优势,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与加快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型,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加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我省工业经济发展发生质的跃升。